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国家标准GB/T 18454-2019 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
GB/T 18454-2019 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
简介
GB/T 18454-2019 代替 GB/T 18454—2001
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
Laminated bags for aseptic packaging of liqnid food
2019-05-10 发布
2019-12-01 实施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岀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8454—2001《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与GB/T 18454-200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1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1年版的第3章);
——增加了结构与分类(见第4章);
——修改了外观质量要求(见5.1,2001年版的4.1);
——修改了尺寸偏差要求(见5.2,2001年版的4.2);
——增加了水蒸气透过率性能要求(见表3);
——修改了物理机械性能要求(见5.3,2001年版的4.3);
——修改了耐压性能要求(见5.4,2001年版的4.3);
——删除了卫生指标要求(见2001年版的4.4);
——增加了食品安全性能要求(见5.6);
——修改了灭菌要求(见5.7,2001年版的4.5);
——增加了试验的标准环境和试样状态调节的要求(见6.1),
——修改了尺寸偏差的试验方法(见6.3,见2001年版的5.2,5.3);
——修改了氧气透过率试验方法(见6.4.1,2001年版的5.6);
——增加了水蒸气透过率试验方法(见6.4.2) 5
——修改了拉伸强度和断裂标称应变的试验方法(见6.4.4,2001年版的5.7,5.8);
——修改了袋口和袋体热合强度的试验方法(见6.4.7,2001年版的5.11);
——修改了耐压性能的检验方法(见6.5,2001年版的5.13);
——修改了跌落试验方法(见6.6,2001年版的5.14);
——修改了食品安全性能试验方法(见6.7,2001年版的5.15);
——修改了灭菌要求的试验方法(见6.8,2001年版的5.16,5.17),
——修改了出厂检验要求(见7.2.1,2001年版的6.2);
——修改了型式检验要求(见7.2.2,2001年版的6.3);
——增加了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的检验水平及接受质量限(见7.3);
——增加了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的抽样方案和判定数(见7.4);
——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见第8章,2001年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超力包装(苏州)有限公司、杭州环申包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鹏源辐照
GB/T 18454-2019 代替 GB/T 18454—2001
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
Laminated bags for aseptic packaging of liqnid food
2019-05-10 发布
2019-12-01 实施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岀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8454—2001《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与GB/T 18454-200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1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1年版的第3章);
——增加了结构与分类(见第4章);
——修改了外观质量要求(见5.1,2001年版的4.1);
——修改了尺寸偏差要求(见5.2,2001年版的4.2);
——增加了水蒸气透过率性能要求(见表3);
——修改了物理机械性能要求(见5.3,2001年版的4.3);
——修改了耐压性能要求(见5.4,2001年版的4.3);
——删除了卫生指标要求(见2001年版的4.4);
——增加了食品安全性能要求(见5.6);
——修改了灭菌要求(见5.7,2001年版的4.5);
——增加了试验的标准环境和试样状态调节的要求(见6.1),
——修改了尺寸偏差的试验方法(见6.3,见2001年版的5.2,5.3);
——修改了氧气透过率试验方法(见6.4.1,2001年版的5.6);
——增加了水蒸气透过率试验方法(见6.4.2) 5
——修改了拉伸强度和断裂标称应变的试验方法(见6.4.4,2001年版的5.7,5.8);
——修改了袋口和袋体热合强度的试验方法(见6.4.7,2001年版的5.11);
——修改了耐压性能的检验方法(见6.5,2001年版的5.13);
——修改了跌落试验方法(见6.6,2001年版的5.14);
——修改了食品安全性能试验方法(见6.7,2001年版的5.15);
——修改了灭菌要求的试验方法(见6.8,2001年版的5.16,5.17),
——修改了出厂检验要求(见7.2.1,2001年版的6.2);
——修改了型式检验要求(见7.2.2,2001年版的6.3);
——增加了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的检验水平及接受质量限(见7.3);
——增加了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的抽样方案和判定数(见7.4);
——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见第8章,2001年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超力包装(苏州)有限公司、杭州环申包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鹏源辐照
推荐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