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7731.10-2021 钨铁碳含量的测定红外线吸收法
简介
GB/T 7731.10-2021 代替 GB/T7731.10--998
钨铁碳含量的测定红外线吸收法
Ferrotungsten—Determination of carbon content—Infrared absorption method
2022-03-01 实施
2021-08-20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T7731的第10部分。GB/T7731现行发布以下部分∶
——钨铁 钨含量的测定 辛可宁重量法和硝酸铵重量法;
——钨铁 锰含量的测定 高碘酸盐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钨铁 铜含量的测定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钨铁 磷含量的测定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钨铁 硅含量的测定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钨铁 砷含量的测定 钼蓝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钨铁 锡含量的测定 苯基荧光酮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
——钨铁 锑含量的测定 罗丹明 B 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钨铁 铋含量的测定 碘化铋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钨铁 碳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钨铁 硫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和燃烧中和滴定法;
——钨铁 铅含量的测定 极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本文件代替GB/T7731.10—1988《钨铁化学分析方法 红外线吸收法测定碳量》,与 GB/T7731.10—198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修改了测定范围,由"0.025%~0.400%"改为"0,010%~1.00%"(见第1章,1988年版的第1章);
b) 修改了钨助熔剂的碳含量要求,由"碳量小于 0.002%"改为"碳含量小于0.000 8%"(见.55.1988年版的2.5);
c) 修改了锡助熔剂的碳含量要求,由"碳量小于0.002%"改为"碳含量小于0.000 8%"(见 5.6,1988年版的2.6);
d) 增加了氯气(见5.8.1988年版的2.8);
e)增加了测定次数(见8.1);
f) 修改了试料称样量,改为"称取 0.80g试料.精确至0.001 g"(见8.2.1988年版的5.1);
g)修改了允许差分段及相应的允许差(见第9章,1988年版的第6章);
h) 增加了实验室内允许差(见第 9章,1988年版的第 6章);
i)增加了"试验结果验收流程图"(见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扣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8)归口。
GB/T 7731.10-2021 代替 GB/T7731.10--998
钨铁碳含量的测定红外线吸收法
Ferrotungsten—Determination of carbon content—Infrared absorption method
2022-03-01 实施
2021-08-20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T7731的第10部分。GB/T7731现行发布以下部分∶
——钨铁 钨含量的测定 辛可宁重量法和硝酸铵重量法;
——钨铁 锰含量的测定 高碘酸盐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钨铁 铜含量的测定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钨铁 磷含量的测定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钨铁 硅含量的测定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钨铁 砷含量的测定 钼蓝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钨铁 锡含量的测定 苯基荧光酮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
——钨铁 锑含量的测定 罗丹明 B 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钨铁 铋含量的测定 碘化铋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钨铁 碳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钨铁 硫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和燃烧中和滴定法;
——钨铁 铅含量的测定 极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本文件代替GB/T7731.10—1988《钨铁化学分析方法 红外线吸收法测定碳量》,与 GB/T7731.10—198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修改了测定范围,由"0.025%~0.400%"改为"0,010%~1.00%"(见第1章,1988年版的第1章);
b) 修改了钨助熔剂的碳含量要求,由"碳量小于 0.002%"改为"碳含量小于0.000 8%"(见.55.1988年版的2.5);
c) 修改了锡助熔剂的碳含量要求,由"碳量小于0.002%"改为"碳含量小于0.000 8%"(见 5.6,1988年版的2.6);
d) 增加了氯气(见5.8.1988年版的2.8);
e)增加了测定次数(见8.1);
f) 修改了试料称样量,改为"称取 0.80g试料.精确至0.001 g"(见8.2.1988年版的5.1);
g)修改了允许差分段及相应的允许差(见第9章,1988年版的第6章);
h) 增加了实验室内允许差(见第 9章,1988年版的第 6章);
i)增加了"试验结果验收流程图"(见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扣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8)归口。
推荐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