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国家标准GB/T 19167-2020 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技术
GB/T 19167-2020 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技术
简介
GB/T 19167-2020 代替GB/T 19167-2003
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技术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2020-12-14发布
2020-12-14 实施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167—2003《传染性囊病诊断技术》,与 GB/T19167—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传染性囊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统一为“传染性法氏囊病”;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增加了缩略语(见第3章); ———增加了器材和试剂(见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 ———增加了临床诊断(见第4章); ———增加了实验室诊断样品采集(见第5章); ———删除了直接免疫荧光法(见2003年版的2.5.2); ———删除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见2003年版的第5章); ———增加了RTPCR检测方法(见第7章、附录C、附录D); ———增加了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见第8章、附录E); ———删除了血清抗体的检测(见2003年版的第4章); ———增加了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检测方法(见9.4.1、附录F); ———增加了诊断结果的综合判定(见第10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动物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1)归口。
GB/T 19167-2020 代替GB/T 19167-2003
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技术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2020-12-14发布
2020-12-14 实施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167—2003《传染性囊病诊断技术》,与 GB/T19167—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传染性囊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统一为“传染性法氏囊病”;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增加了缩略语(见第3章); ———增加了器材和试剂(见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 ———增加了临床诊断(见第4章); ———增加了实验室诊断样品采集(见第5章); ———删除了直接免疫荧光法(见2003年版的2.5.2); ———删除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见2003年版的第5章); ———增加了RTPCR检测方法(见第7章、附录C、附录D); ———增加了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见第8章、附录E); ———删除了血清抗体的检测(见2003年版的第4章); ———增加了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检测方法(见9.4.1、附录F); ———增加了诊断结果的综合判定(见第10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动物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1)归口。
推荐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