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行业标准NY/T 1732-2020 桑蚕品种鉴定方法
NY/T 1732-2020 桑蚕品种鉴定方法
简介
NY/T 1732-2020 代替NY/T1732—2009
桑蚕品种鉴定方法
Method for silkworm (Bombyx mori) breed test
2021-01-01实施
2020-08-26发布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3N归门。
本标准代替NY/T`1732—2009《桑蚕品种生产鉴定方法》。与NY/T 1732—2009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增加了健蛹和健蛹率的定义(见 3.3、3.4)。
——每个鉴定点鉴定户数由 4个调整为"不少于5个"(见4.1)。
——参鉴品种和对照品种,修改为"参鉴品种应遗传性状稳定,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同级实验室鉴定"(见4.3)。
——饲养数量调整为"不少于10 盒(张),正交种和反交种数量相等"(见 4.5)。
——饲养方式改为"收蚁目期和饲养方式应与当地常规蚕革生产一致,每日给桑 2 回~3回,做到良桑饱食"(见5.2.1)。
——温度湿度,分成1龄~3龄、4龄~5龄分别规定(5.2.2)。
——明确了采茧与收茧量调查以鉴定户为单位,将2009版"5.6.4普通茧质量百分率"内容移至本条,并规范了计算公式(见5.4)。
——2009版"5.5抽样与烘茧",改为"蚕茧抽样、调查与干燥处理"(见5.5)。蚕革抽样调整为"按照各鉴定点每对品种鉴定户的数量∶计算从每个鉴定户抽取的样茧质量数。样革从普通菜中随机抽取,每个鉴定点每对品种抽取正交、反交各 3.0 kg解茧。""其中1.0 kg 用于千克茧粒数和健蛹率调查,另 2.0 kg用于丝质检验"(见5.5.1)。
——增加千克茧粒数和健蛹率调查内容(见5.5.2)。
——2009版5.5.2调整为5.5.3,并增加了适干蚕茧的干燥率按计算公式∶R。= 0.75P。+ 25.00 见5.5.3)。
——删除 2009版5.6 调查项日与方法,保留普通茧质量百分率调查(5.4)。
丝质检验部分;删除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清清i,以及鲜毛茧出丝率计算公式(见.6)。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
NY/T 1732-2020 代替NY/T1732—2009
桑蚕品种鉴定方法
Method for silkworm (Bombyx mori) breed test
2021-01-01实施
2020-08-26发布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3N归门。
本标准代替NY/T`1732—2009《桑蚕品种生产鉴定方法》。与NY/T 1732—2009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增加了健蛹和健蛹率的定义(见 3.3、3.4)。
——每个鉴定点鉴定户数由 4个调整为"不少于5个"(见4.1)。
——参鉴品种和对照品种,修改为"参鉴品种应遗传性状稳定,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同级实验室鉴定"(见4.3)。
——饲养数量调整为"不少于10 盒(张),正交种和反交种数量相等"(见 4.5)。
——饲养方式改为"收蚁目期和饲养方式应与当地常规蚕革生产一致,每日给桑 2 回~3回,做到良桑饱食"(见5.2.1)。
——温度湿度,分成1龄~3龄、4龄~5龄分别规定(5.2.2)。
——明确了采茧与收茧量调查以鉴定户为单位,将2009版"5.6.4普通茧质量百分率"内容移至本条,并规范了计算公式(见5.4)。
——2009版"5.5抽样与烘茧",改为"蚕茧抽样、调查与干燥处理"(见5.5)。蚕革抽样调整为"按照各鉴定点每对品种鉴定户的数量∶计算从每个鉴定户抽取的样茧质量数。样革从普通菜中随机抽取,每个鉴定点每对品种抽取正交、反交各 3.0 kg解茧。""其中1.0 kg 用于千克茧粒数和健蛹率调查,另 2.0 kg用于丝质检验"(见5.5.1)。
——增加千克茧粒数和健蛹率调查内容(见5.5.2)。
——2009版5.5.2调整为5.5.3,并增加了适干蚕茧的干燥率按计算公式∶R。= 0.75P。+ 25.00 见5.5.3)。
——删除 2009版5.6 调查项日与方法,保留普通茧质量百分率调查(5.4)。
丝质检验部分;删除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清清i,以及鲜毛茧出丝率计算公式(见.6)。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
推荐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