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行业标准SN/T 5189-2020 蛔类肠败血症检疫技术规范

SN/T 5189-2020 蛔类肠败血症检疫技术规范

简介
SN/T 5189-2020
蛔类肠败血症检疫技术规范
Quarantine protocol for Enteric septicemia of channel catfish
2020-12-30 发布
2021-07-01 实施
前 言
本文件是根据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海关、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鲷类肠败血症的临床诊断、细菌分离、生化鉴定及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技术。该文件适用于鲷类肠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司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写【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句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SC/T7014 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
SC/T7103 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
SC/T7214 鱼类爱德华氏菌检测方法
3 术语、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临床诊断
4.1 群体检查
发病鱼池往往水质较差,病鱼治池边离群独游,反应迟钝,摄食量下降或不摄食。患病初期,病鱼胸鳍侧常有直径为3 mm~5 mm 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有的病鱼头朝上、尾朝下呈垂直状游动,部分病鱼有时呈痉挛式的螺旋状游动,继而死亡。
4.2 个体检查
因锏鱼规格和个体免疫力等差异,锏类肠败血症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形式。
急性型又称为肠道败血型,最为常见,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病鱼体表出现褪色斑,腹部肿胀,有的头部和躯体皮肤渍扬,—侧或两侧眼球案出。期肉有点状出血或出血斑。解丝苍白并有出血点,鳃盖、腹部、颌部和鳍条基部皮肤出现瘀斑和出血,有的则出现白色斑点,肛门红肿,后期病鱼出现全身性水肿。
慢性型又称为头盖穿孔型,病菌最初感染部位是鼻根的嗅觉囊,再经嗅觉器官移行到脑,形成肉芽肿性炎症。后期头背颅侧部溃烂形成一个深孔,直到裸露出整个脑组织,形成似"马鞍"状的病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中心形成溃疡,表现为"头盖穿孔利"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