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667-2020 区域停车诱导系统技术要求
简介
DB11/ T 667—2020 代替 DB11/T 667—2009
区域停车诱导系统技术要求
The techn i caI requ i rements of area park i ng gu i dance system
2020 - 03 - 25 发布
2020-10 - 01 实施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系统架构........................................................................... 2 5 功能要求........................................................................... 2 5.1 信息采集子系统................................................................. 3 5.2 停车诱导控制中心............................................................... 3 5.3 信息发布子系统................................................................. 7 6 性能要求........................................................................... 8 6.1 信息采集子系统................................................................. 8 6.2 停车诱导控制中心............................................................... 8 6.3 信息发布子系统................................................................. 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1/T 667—2009《停车诱导系统技术要求》,与DB11/T 667—200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订“区域停车诱导系统”的术语(见3.1,2009版的3.1); ——删除“系统响应时间”的术语(2009版的3.2); ——增加“信息延迟时间”的术语(见3.2) ——增加“车辆数积累误差”的术语(见3.5); ——修改区域停车诱导系统的组成及架构图(见4.1和图1,2009版的4.1和图1); ——将信息采集设备修改信息采集子系统的组成(见4.2,2009版的4.2.1); ——删除通信网络(2009版的4.2.2); ——修改停车诱导控制中心的组成(见4.3,2009版的4.2.3); ——删除停车诱导标识(2009版的4.2.4); ——增加信息发布子系统的组成(见4.4); ——将“系统功能”修改为“功能要求”(见5,2009版的5); ——将“信息采集功能”修改为“信息采集子系统”(见5.1,2009版的5.1); ——增加信息采集子系统的一般要求(见5.1.1); ——增加信息采集子系统的设计要求(见5.1.1.1); ——修改信息传输功能要求(见5.1.1.2,2009版的5.2); ——增加信息采集要求(见5.1.2); ——将自动数据采集和人工数据采集修改为采集内容要求(见5.1.2.1,2009版的5.1.1和5.1.2); ——增加推荐采集内容要求(见5.1.2.2); ——增加设备要求(见5.1.3); ——增加信息采集设备编号要求(见5.1.3.1); ——在数据传送功能基础上增加发送时间间隔设置、远程复位等要求(见5.1.3.2,2009版的5.1.6); ——修改数据存储功能要求(见5.1.3.3,2009版的5.1.3); ——修改远程操作控制要求(见5.1.3.4,2009版的5.1.4); ——增加信息采集子系统校时功能要求(见5.1.3.6); ——在报警要求基础上增加车位数初始化设置、空车数调整、车位数置满等功能要求(见5.1.3.7,2009版的5.1.7); ——增加设备可靠性要求(见5.1.3.8); ——增加设备措施及外壳防护要求(见5.1.3.9); ——增加停车诱导控制中心功能要求(见5.2); ——增加停车诱导控制中心的安全保护设计、分级要求及基本功能要求等一般要求(见5.2.1); ——增加数据接收、信息内容等数据管理要求,修改数据处理功能要求(见5.2.2,2009版的5.3); ——增加数据发送功能、发送方式、与区域停车诱导系统数据交换和通讯协议的相关要求(见5.2.3,2009版5.2); ——将信息交换共享要求修改为数据整合共享功能要求(见5.2.4,2009版的6.4) ——增加与市级停车资源平台、停车场(库)停车诱导系统对接要求(见5.2.4.1和5.2.4.2); ——增加数据资源目录要求(见5.2.4.3); ——修改信息交换共享功能(见5.2.4.4和5.2.4.5,2009版的5.4.2); ——在原有预测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数据统计、深度挖掘分析等数据统计功能要求(见5.2.5,2009版的5.3.4); ——将原“设备管理功能”和“状态查询”合并修改为“设备管理”(见5.2.6,2009版的5.5和5.1.8); ——增加系统管理功能要求(见5.2.7); ——在原“特殊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日志安全管理等要求(见5.2.8,2009版的6.2.6); ——将原“信息分类”和“信息交换共享内容”修改为数据内容要求(见5.2.9,2009版的6.1.1和6.4.1); ——增加信息发布子系统功能要求(见5.3); ——修改原“5.4信息发布功能”和“5.4.1停车诱导信息发布方式”,增加信息发布系统设计要求 (见5.3.1,2009版的5.4和5.4.1); ——增加信息发布要求(见5.3.2); ——修改停车诱导标识信息发布内容(见5.3.2.1,2009版的6.3.2); ——增加移动终端和互联网信息发布内容(见5.3.2.2); ——增加停车诱导标识设备要求(见5.3.3); ——修改停车诱导标识位置设置要求(见5.3.3.1,2009版的6.5.1.2); ——修改停车诱导标识显示文字内容要求为现行标准引用(见5.3.3.2,2009版的6.3.4); ——修改停车诱导标识设备要求为现行标准引用(见5.3.3.3,2009版的5.4.3.1、5.4.3.2、6.2.1、6.2.2、6.2.3、6.3.3、6.3.5、6.3.7、6.3.8、6.6、6.7和7.3); ——增加停车诱导标识标志板内容及测试的标准引用(见5.3.3.4和5.3.3.5,2009版的6.3.6); ——将原“6要求”修改为“6性能要求”(见6); ——增加信息采集子系统动态数据采集准确率的性能要求(见6.1.1); ——修改信息采集子系统上传信息间隔时间要求(见6.1.2,2009版的6.1.3); ——增加停车诱导控制中心的总体要求、数据存储、信息更新周期、系统查询响应时间、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故障修复时间要求等性能要求(见6.2.1、6.2.2、6.2.4、6.2.5和6.2.7); ——修改停车诱导控制中心的信息延迟时间和数据误码率性能要求(见6.2.3和6.2.6,2009版的6.2.4和6.2.5); ——删除“测试”(2009版的7); ——删除附录A(2009版的附录A); ——删除附录B(2009版的附录B); ——删除附录C(2009版的附录C); ——删除附录D(2009版的附录D)。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DB11/ T 667—2020 代替 DB11/T 667—2009
区域停车诱导系统技术要求
The techn i caI requ i rements of area park i ng gu i dance system
2020 - 03 - 25 发布
2020-10 - 01 实施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系统架构........................................................................... 2 5 功能要求........................................................................... 2 5.1 信息采集子系统................................................................. 3 5.2 停车诱导控制中心............................................................... 3 5.3 信息发布子系统................................................................. 7 6 性能要求........................................................................... 8 6.1 信息采集子系统................................................................. 8 6.2 停车诱导控制中心............................................................... 8 6.3 信息发布子系统................................................................. 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1/T 667—2009《停车诱导系统技术要求》,与DB11/T 667—200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订“区域停车诱导系统”的术语(见3.1,2009版的3.1); ——删除“系统响应时间”的术语(2009版的3.2); ——增加“信息延迟时间”的术语(见3.2) ——增加“车辆数积累误差”的术语(见3.5); ——修改区域停车诱导系统的组成及架构图(见4.1和图1,2009版的4.1和图1); ——将信息采集设备修改信息采集子系统的组成(见4.2,2009版的4.2.1); ——删除通信网络(2009版的4.2.2); ——修改停车诱导控制中心的组成(见4.3,2009版的4.2.3); ——删除停车诱导标识(2009版的4.2.4); ——增加信息发布子系统的组成(见4.4); ——将“系统功能”修改为“功能要求”(见5,2009版的5); ——将“信息采集功能”修改为“信息采集子系统”(见5.1,2009版的5.1); ——增加信息采集子系统的一般要求(见5.1.1); ——增加信息采集子系统的设计要求(见5.1.1.1); ——修改信息传输功能要求(见5.1.1.2,2009版的5.2); ——增加信息采集要求(见5.1.2); ——将自动数据采集和人工数据采集修改为采集内容要求(见5.1.2.1,2009版的5.1.1和5.1.2); ——增加推荐采集内容要求(见5.1.2.2); ——增加设备要求(见5.1.3); ——增加信息采集设备编号要求(见5.1.3.1); ——在数据传送功能基础上增加发送时间间隔设置、远程复位等要求(见5.1.3.2,2009版的5.1.6); ——修改数据存储功能要求(见5.1.3.3,2009版的5.1.3); ——修改远程操作控制要求(见5.1.3.4,2009版的5.1.4); ——增加信息采集子系统校时功能要求(见5.1.3.6); ——在报警要求基础上增加车位数初始化设置、空车数调整、车位数置满等功能要求(见5.1.3.7,2009版的5.1.7); ——增加设备可靠性要求(见5.1.3.8); ——增加设备措施及外壳防护要求(见5.1.3.9); ——增加停车诱导控制中心功能要求(见5.2); ——增加停车诱导控制中心的安全保护设计、分级要求及基本功能要求等一般要求(见5.2.1); ——增加数据接收、信息内容等数据管理要求,修改数据处理功能要求(见5.2.2,2009版的5.3); ——增加数据发送功能、发送方式、与区域停车诱导系统数据交换和通讯协议的相关要求(见5.2.3,2009版5.2); ——将信息交换共享要求修改为数据整合共享功能要求(见5.2.4,2009版的6.4) ——增加与市级停车资源平台、停车场(库)停车诱导系统对接要求(见5.2.4.1和5.2.4.2); ——增加数据资源目录要求(见5.2.4.3); ——修改信息交换共享功能(见5.2.4.4和5.2.4.5,2009版的5.4.2); ——在原有预测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数据统计、深度挖掘分析等数据统计功能要求(见5.2.5,2009版的5.3.4); ——将原“设备管理功能”和“状态查询”合并修改为“设备管理”(见5.2.6,2009版的5.5和5.1.8); ——增加系统管理功能要求(见5.2.7); ——在原“特殊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日志安全管理等要求(见5.2.8,2009版的6.2.6); ——将原“信息分类”和“信息交换共享内容”修改为数据内容要求(见5.2.9,2009版的6.1.1和6.4.1); ——增加信息发布子系统功能要求(见5.3); ——修改原“5.4信息发布功能”和“5.4.1停车诱导信息发布方式”,增加信息发布系统设计要求 (见5.3.1,2009版的5.4和5.4.1); ——增加信息发布要求(见5.3.2); ——修改停车诱导标识信息发布内容(见5.3.2.1,2009版的6.3.2); ——增加移动终端和互联网信息发布内容(见5.3.2.2); ——增加停车诱导标识设备要求(见5.3.3); ——修改停车诱导标识位置设置要求(见5.3.3.1,2009版的6.5.1.2); ——修改停车诱导标识显示文字内容要求为现行标准引用(见5.3.3.2,2009版的6.3.4); ——修改停车诱导标识设备要求为现行标准引用(见5.3.3.3,2009版的5.4.3.1、5.4.3.2、6.2.1、6.2.2、6.2.3、6.3.3、6.3.5、6.3.7、6.3.8、6.6、6.7和7.3); ——增加停车诱导标识标志板内容及测试的标准引用(见5.3.3.4和5.3.3.5,2009版的6.3.6); ——将原“6要求”修改为“6性能要求”(见6); ——增加信息采集子系统动态数据采集准确率的性能要求(见6.1.1); ——修改信息采集子系统上传信息间隔时间要求(见6.1.2,2009版的6.1.3); ——增加停车诱导控制中心的总体要求、数据存储、信息更新周期、系统查询响应时间、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故障修复时间要求等性能要求(见6.2.1、6.2.2、6.2.4、6.2.5和6.2.7); ——修改停车诱导控制中心的信息延迟时间和数据误码率性能要求(见6.2.3和6.2.6,2009版的6.2.4和6.2.5); ——删除“测试”(2009版的7); ——删除附录A(2009版的附录A); ——删除附录B(2009版的附录B); ——删除附录C(2009版的附录C); ——删除附录D(2009版的附录D)。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推荐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