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电力电气>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性和经济总量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性和经济总量

简介
前 言
进入 21 世纪,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其作为缓解能源供应矛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纷纷制定了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围绕传统化石能源的资源性争夺持续影响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着眼于新能源技术制高点以及未来全球产业布局的新一轮战略性争夺也开始甚嚣尘上,日趋激烈。
虽然同样可以提供电力、燃气、液体和固体燃料,但是,包括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评价、基础技术、产业能力、行业人员、社会成本分摊能力等在内的多项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无法为消费者提供可与传统能源相竞争的能源产品——同时满足经济可行、技术可靠、质量稳定等要求,从而大大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总的来看,当前各国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贡献率还非常低,大部分可再生能源产品离开政策的支持无从发展。对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而言,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技术可行性。不同于对"资源"争夺激烈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必须立足于现代装备制造技术,才能将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可用及可控的能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就是新兴装备技术的发展进程。二是经济可行性。只有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代价低于某种水平,才能让消费者大规模地接纳,从而达到对化石能源的实质性替代。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基本没有技术、环境等方面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从而使得开发可再生能源获得了社会一致的认可和期待。同时,现有技术和实践不断验证了各类技术的可行性,如即使风力发电有噪声、光伏发电产品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生物质能的发展也依赖于作物的生长等先天性缺陷,但这些领域都具有方向可知的二代,甚至三代技术降低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通过技术进步改善产品的经济性不断从"可能"变为"现实"。因而,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成长不断超出社会各界的预期,表现出强势的发展势头。
但令人遗憾的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在衡量可再生能源产品经济性时,都没有将化石能源的环境外部性成本考虑在内,即化石能源开采、转换和消费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可逆性损害成本都被"忽略了"。因而,所进行的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成本效益分析,没有从全社会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定量性评价,从而影响了对可再生能源实际经济性的科学判断。这些外部性成本,对于可再生能源而言,都是可以避免的。换言之,这是可再生能源的"隐性效益",而没有被实际纳入经济性的核算。
本书对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进行了梳理,细致分析了在我国开展各类发电技术的资源基础、技术条件、产业现状和市场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模型工具的支持下,对化石能源的环境外部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可经济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合理技术的选择,并更多地考虑技术经济性;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也必须更好地考虑环境外部性等因素。在2009年我国在国际上做出了非化石能源满足 2020年 15%能源需求的政治承诺,以及正式提出2020年单位 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定量目标后,全社会对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模和节奏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可经济开发"的总量,无论对于政府制定规划目标,还是市场参与者进行项目开发和产业建设,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