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性能与微结构 [刘娟红,宋少民 编著] 2013年
简介
前言
水泥混凝土技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起步,经历了100多年的不断积累、发展和完善,在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化学外加剂的发展和应用,混凝土的世界迎来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新时期。首先由于高效减水剂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大流态混凝土成为混凝土材料的主体,与此同时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强度不断提高,使用C60以上的高强混凝土建造了大量的现代建筑物。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现代多组分混凝土向着获得更高性能的目标迅速迈进。 20世纪80年代,法国路桥试验中心使用聚竣酸减水剂在很低的水胶比下研究高掺硅灰水泥混凝土,当时可以实现24h抗压强度超过100MPa,但是这种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增长很小,劈裂抗拉强度却随时间不断下降。当然主要原因是低水胶比和高硅灰掺量条件下发生了较大的自生收缩,造成混凝土内部微缺陷不断增多。此后,为克服这种超高强混凝土的缺陷及其在工程中高开裂的风险,法国学者采用去除粗骨料,掺加钢纤维,消除了粗骨料界面影响,利用钢纤维阻止混凝土收缩和开裂,在这样的技术路线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初,活性粉末混凝土专利技术问世。
前言
水泥混凝土技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起步,经历了100多年的不断积累、发展和完善,在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化学外加剂的发展和应用,混凝土的世界迎来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新时期。首先由于高效减水剂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大流态混凝土成为混凝土材料的主体,与此同时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强度不断提高,使用C60以上的高强混凝土建造了大量的现代建筑物。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现代多组分混凝土向着获得更高性能的目标迅速迈进。 20世纪80年代,法国路桥试验中心使用聚竣酸减水剂在很低的水胶比下研究高掺硅灰水泥混凝土,当时可以实现24h抗压强度超过100MPa,但是这种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增长很小,劈裂抗拉强度却随时间不断下降。当然主要原因是低水胶比和高硅灰掺量条件下发生了较大的自生收缩,造成混凝土内部微缺陷不断增多。此后,为克服这种超高强混凝土的缺陷及其在工程中高开裂的风险,法国学者采用去除粗骨料,掺加钢纤维,消除了粗骨料界面影响,利用钢纤维阻止混凝土收缩和开裂,在这样的技术路线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初,活性粉末混凝土专利技术问世。
下一篇: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新进展
推荐下载
